审计工作中切记不要“自以为是”和“好为人师”
毛主席在《新民主主义论》中写道:“科学的态度是’实事求是’,’自以为是’和’好为人师’那样狂妄的态度是不能解决问题的。”
在审计工作中也要抱持科学的态度,也要实事求是。审计人员会说:我们的判断都是客观的,结论都是有审计证据和制度依据的。是的,从结果上看,无论被审计单位服不服气,有没有意见,审计报告还是会出具的。
总体上看,审计人员都是谨慎的,甚至保守的,“自以为是”或者“好为人师”似乎与审计人员扯不上关系,但是,这只是从审计人员自己的角度来看的。
一、审计人员“自以为是”的表现
无论审计人员表现得多么地谦虚,总会不自觉地有“自以为是”的表现,让别人觉得是在“自以为是”,主要原因是基于以下几点:
1.过于强调自身专业。审计工作确实专业性很强,实际工作中往往有自己的方法论和标准化流程。但是审计专业不是万能的,但从审计的视角去发现问题,也未必能够挖掘出问题的真正动因或问题的本质。当审计人员硬生生地把发现问题写进审计报告,以为这就完成了审计的使命,但对于整个组织或被审计单位来说,价值却不能显现出来。
2.未获取充分的信息。一方面,从客观上讲,审计人员不可能获取全量的信息,总会有信息上的盲区;另一方面,从主观上讲,审计人员由于自身的经验、能力等条件的影响,不能获取充分的信息,或者获取信息后不能进行充分地分析。在未获取充分信息的情况下,审计人员以为的问题可能就会与真正的问题差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3.未进行换位思考。站的角度不同,看待事物的方式也会不同。从被审计单位的角度看,某个问题是业务发展中必然存在的问题。从被审计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的角度看,某个问题是制度、流程不完善的问题,或者是制度流程执行不到位的问题。从审计人员的角度看,可能是为小团体甚至个人谋取不当利益的问题。
4.知识和技术受限。事物总是超前发展的。审计人员的知识储备和技术能力决定了审计的广度和深度。尽管审计人员也会有意识地增加知识储备、培养技术能力,但是往往会滞后于业务的发展,这也会造成审计人员只看到表面的问题,或者不能从问题中发现规律。
5.缺少开放的心态。学习是一回事,开放的心态又是一回事。无论审计人员主动或被动地学习,只有开放的心态,才能更容易吸收新知识、更新旧观念。审计人员强调闭环思维和逻辑思维,但如果是在低认知水平上,就不会获得客观、全面的判断和结论。提高认知水平,就要有开放心态,能够承认自己在认识上的不足,承认别人的观点也有可取之处。
二、审计人员是否“好为人师”?
如果审计人员有“好为人师”的机会,那似乎是在审计报告上提出审计建议,告诉被审计单位如何去做。尽管有些单位的审计报告里没有审计建议,但审计建议是审计工作的必备动作,在必要的时候还是要提出来的。如果审计建议不算“好为人师”,那么审计人员有“好为人师”的表现吗?
1.切记不要“自以为是”的“好为人师”。三人行,必有吾师。审计人员从自身专业出发,开展审计咨询服务,开展合规风控培训,这是审计价值的体现。但是,审计人员不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随意地指手画脚。审计人员的言论要能经得起推敲,要有事实、制度、逻辑做判断的支撑。审计工作往往是在做“减法”,告诉被审计单位哪些事情是违规的、不能做的,所以审计人员“自以为是”地告诉被审计单位该怎么做时,不仅会有风险,也可能会给被审计单位指出错误的方向。
2.积极的“好为人师”还是可取的。一是,积极的“好为人师”是教学相长,是审计人员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审计新人,或者是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讲授给其他审计人员。在给别人当老师的同时,也能够让自己有所收获。二是,积极的“好为人师”是愿意分享,是审计人员愿意而且能够将自己总结的方法、技术等分享给其他审计人员。现实中,很多审计人员不愿分享自己的工作成果,不愿意当老师,更愿意埋头审计检查。三是,积极的“好为人师”是能够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,能够在当“老师”的同时,能够自我批判。
当然了,“自以为是”或“好为人师”的审计人员好像很少,我们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吧。